破局“千村一面”,湘潭有何良策?

湘潭市农业农村局 xtsnyncj.xiangtan.gov.cn 发布时间:2025-03-06 10:07

  前不久,湘潭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。会上,湘潭市政府相关领导对《湘潭市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施方案》进行了解读。

  《方案》主要是构建支持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“1+15”政策体系,即1个总体方案和15个特色产业乡镇培育计划。总体方案包括明确培育目标、创新培育模式、强化培育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四个方面。

  当“千村一面”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,湘潭选择用“特色”二字破局,以系统性思维整合政策、资本、科技与人才,助推乡村产业从“小而散”走向“专而强”,将分散的产业“盆景”连缀成全域振兴的“风景”。

  文件首先明确:自2025年起,连续三年,以打造产业品牌为牵引,重点培育湘莲、沙子岭猪、矮脚白等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  打响“潭字号”品牌,湘潭有何基础?

  近年来,湘潭市各地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,持续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,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。其中,生猪出栏量超过310万头,畜禽屠宰能力、肉制品加工能力分别增加到800万头、80万吨以上,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在韶山揭牌,生猪出栏增速、家禽产量等分项指标居全省前茅。湘莲种植面积超10万亩,年加工量20万吨,占全国莲子加工总量70%,出口规模全国第一,全产业链创税破5亿元,带动就业超10万人,“莲(稻)渔”综合种养经验成果获全国推介。此外,湘潭矮脚白、九华红菜薹等蔬菜年产值约6亿元,成为区域“菜篮子”重要支撑。

  我们从这串数据可以看出,湘潭的“土特产”虽有规模,但要在全国树立品牌,不能简单地“贴标签”“提产量”,而是要让“湘潭味道”跳出地域限制,成为市场通行证。

  有专家认为,湘潭市农特产品要“走出去”还需从品牌、渠道、产业链三方面发力。强化品牌顶层设计,整合湘莲、沙子岭猪等区域公用品牌资源,挖掘文化故事;拓宽市场渠道,借力跨境电商、预制菜风口及文旅融合,推动产品进高端商超、餐饮供应链及国际国内市场;提升产业链价值,聚焦深加工技术升级(如湘莲功能食品研发)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数字农业赋能,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,并通过电商直播、文创IP打造增强消费者互动。此外,健全政府引导的产销对接机制,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供需,组织企业参与农博会等活动拓展市场。

  《方案》还提出以龙头企业为主力军,引进和培强一批龙头企业、股份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乡村旅游区点等。通过“抓大不放小”的策略,既避免“大树底下不长草”,又防止“小散弱”内卷。

  3年之后,湘潭乡村特色产业要发展成什么样?

  《方案》指出,到2027年底,培育壮大1-2个区域公用品牌、3-5个企业产品品牌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镇域特色产业年产值增长30%以上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0%以上,新增规模以上文旅、工业、农林业企业各5个以上,着力构建“十镇百村”特色产业格局。

  当然,再美好的蓝图,没有硬核保障终是空中楼阁。这份方案中,“强化培育措施”和“组织领导”两部分,透露出极强落地决心。

  首先解决钱从哪来? 市财政设专项资金,每个特色乡镇支持300万元,每个村50万元,同时撬动金融信贷,特色产业发展注入“金融活水”。

  地如何保障? 优先保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用地,在用地指标、试点政策、确权颁证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。

  人往哪去?院士专家“下沉”乡村,科技特派员“驻村”服务,为基层一线送来“智囊团”。

  《方案》还明确“市领导+部门+企业+专班+培育方案+一批产业骨干企业”的培育模式,通过每月调度、季度通报、年度评估的综合管理机制,让政策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。

  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”。

  此份《方案》从“1+15”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,到每个乡镇300万元的精准滴灌;从院士专家下沉田间的科技赋能,到市领导挂帅的专班机制,处处体现着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改革智慧。更难得的是,方案始终把握住市场规律与政府引导的平衡点,既用强有力的政策,解决“钱从哪来”,又以市场化思维构建产业营销网络……这些举措的可贵之处,在于既保持战略定力,又充满战术巧思。

  毋庸置疑,当湘潭开始用全产业链思维激活乡村特色产业生态,用品牌战略突破地域边界,3年后“十镇百村”特色产业,必将绽放出独特的绚丽光彩。

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解读